石中得遇奇缘也是感受了一把仙人飞升的爽意,不过他却是心知肚明,自己所去飞升之所断不是那早已熟悉的仙神家园,而是一处清静无为之地。
感受了《周易》之博大精深,他对比于所修天道,自觉修为尚待有所精进,仍未达到那自成天道主宰真我之境。
看了看这幽然净怡的太虚空间,石中又是端身盘坐于大石头上,继续着参详感悟,他知道前路无来,得自己去争取,却也知晓“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”的玄机所在。
世人都知道“三分天注定,七分靠打拼”,“虽有鸿鹄登天志,非运不能自通”。。。他一个天道者岂有不知之理。
石中早已立志,终极目标于天道大成。他晓“生如只蝼蚁,当立鸿鹄之志';。当以蝼蚁的渺小身躯去支撑起鸿鹄之志的远大理想。
红尘世道人心不古,皆是感叹';命如纸薄”有几个真有‘不屈之心';精神力量之人,对自己的命运感知且超越。
许多生灵皆是知道';大丈夫生于天地间,岂能郁郁久居于人下';。一句话直抒了胸臆,展现了豪迈气概。却是有几个能做到';当以梦为马,不负韶华';。许都在以';乾坤未定,你我皆是黑马';之励志言语,想要跨越时空,去激励自己效,皆是忘了活在当下,做好自己才是真心实意之举。
《清静经》作为玄门道家日诵之功课,虽字数不算多,但所概括之面极广,既为修者讲述了天地宇宙演化及形成道理,也讲述了修行之人悟道参玄的一些法门与途径。
《清静经》清静无为之心,无论对道门中人,还是对芸芸众生、善男信女,都有着启发和度化之作用。
《玄门日诵功课经》中说:“诵持万遍,妙理自明。”这里的“持”自然是身体力行去实践真意。
修者领悟《清静经》,应常怀修道心。蓝色星球之上有一种光明,此种光明即是神光普照虚空法界的澄澈。
大地之上有一种美丽,那就是慈悲与智慧的法眼,观照一切有情众生,天地间有一种快乐,道法甘露滋润三界众生的心田。
来此世间,生而为人,第一声啼哭,便是带着一份稚嫩而落,伴随着日月星辰,伴随着花开花落、草木枯荣而生。
红尘世间生活的每一个人,或男或女,或老或幼,或富或贵,众生相千差万别。却是一律平等。
无论所怀初心境界怎样的喧嚣,怎样地复杂,任何生灵都想着在生存缝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安宁。
有思想的生灵,亦都会沉思,怎样生存,才能真正地快乐自在呢?!
石中于此感悟,众生或可以从修习太上道祖的《清静经》以一颗清静无为之心开启寻梦真我的旅程。
《清静经》又称为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共390余字[据《中华道藏》第六册,唐代杜光庭道长注解《清静经》的经文是580余字,是在经文后面加上了一段]此经为天人所习诵,不传于下士。
那时是葛仙翁得道之前,他曾诵此经万遍。而《清静经》乃其感应所致,是得东华帝君所传授。
而东华帝君,又是受之于金阙帝君,金阙帝君受之于西王母,西王母皆得来于前辈口口相传。
研习《清静经》不记文字,皆以心授、秘授经文,而流通行化,教导人天。
葛仙翁得传,书写而录之,传于下世,只为拔度后学之徒,方才渐渐流传世间,《清静经》就是一部得道真经,悟道之人若能真心诵持不坠,日长久远必能有所感应而至遂通,明了无上之大道。
《清静经》首句即说大道无形、无情及无名,而确定了玄门“空”与“无”的真义。经文不谈有为的修持法门,而强调要从修心素养下手,人方能常清静,才能“天地悉皆归”,参悟大道。
太上老君认为“夫人神好清,而心扰之,人心好静,而欲牵之”。要去除这些牵扰,获得清静,必须“遣其欲,而心自静,澄其心,而神自清”。以致达到“心无其心,形无其形,物无其物,唯见于空”的清静境界。
其中之意是“修者能去除私心欲念,心自就能清静下来,定住念头,神自会清明,而得道自归真身,如此便能达到“心、形、物”三者皆忘的清静境界。
但若执着于空,又不是个究竟得法,当要进一步超越“观空亦空,所空既无,无无亦无”,才能“湛然常寂”。
尔后“寂无所寂,欲岂能生;欲既不生,即是真静”。
要知道,人静到一定程度时,连定力皆无,真清静的念头自也就没有了!心空页无我,无我即无所牵挂,一念不生之时,欲念亦不生,这才算是真正的“静”。
进入常清静的真我境界,如此方才会渐入了真道,可名为得道。
其实《清静经》整部经文,都是在奉劝化解世人,行清心寡欲,做到善德誉行,会得一念不生,诸尘不染,终归于清静与大道合一之真了境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石中虽是天道修行者,却也是一名道徒,他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,亲自斩断了自己的仙神根基,无非是为了学道、修道、行道,而终成天道一方。
世人修行常选择入道玄门或出家入佛门。所学之道的基础,就是从平息妄念、静守身心开始。然天下之道,莫过于人心。
学道之人或是其他修行者,若能尽专其心,而心自定、灵性自生,则能达天之道,与道之境界合一,即是真我与天地万物化而为一的天道境界。
当知,修习学道,真是很不容易事。只要真能发心于清静,改过自新从善如流,修身养性,洗净尘土自身污垢,作自己的主,唯如此,方才可能拥有真我生命的全部。
修者能静心学道,明达玄文经理,心悟体行道法自然,自就能感应到清静无为的大境界。也只有常清常静之修者,方才可能摆脱红尘人生的烦恼和痛苦,得上真我大道。
时空幽然,历代以来,修行得道的高道祖师、名人学士们,皆是做到了身心清静。
诸前辈,整日所持,都是“静心思道、清以修身”过活。南华真人所提倡的“淡而无为”之思想,诸葛孔明“淡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”的人生理念,皆是如此。
此即是古圣先贤“清静妙法身,湛然应一切。圣人心不住,同凡凡不知”的静密修行。古圣先贤,修者前辈无欲无欲,所以才能自然成道。凡是能做到清静自身真心之人,必是严以律己,宽以待人的修士。
人若心能静,省身能细密,见理可明达,行诸事皆是沉稳之力。精神自能安静,心态也是坦然自若,于事诸情能全盘看清,得上帝视角。
具清静无为之心,无论做何事,皆会用尽全力,更别说身体皮囊之保养,那自得是很健康,很超然之事了!
真正的清静,如不是由亲身去体验得来,终究会是浮光掠影,虚幻无实。能守清静心的人,必是自强者。于自修处求强,不去追求外人面前之优越感,而是不断地超越自我,实达真我之境。
唯有这样之人,自不会形成对天道之威胁或是伤天害理之恶魔。如此也就不会存在什么征服欲与反抗之心的持久矛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