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91言情>成道天书 > 第227章 清静无为(第2页)

第227章 清静无为(第2页)

修行者真正要超越的不是别人,而是自我。要在不断提高自我认知、充实自我、完善自我的过程中行,其内心自会产生许多的疑问与抗争。

而这些疑问与抗争,就是新我与旧我的较量与反抗。唯有这些抗争与较量,方会让修者更加坚强,更坚决地征服自我,成达真我。

而在新我与旧我的交替抗衡过程中,原生恶行得以消除,后来善德得以发扬,到了一定程度,自己就会因为不断地自修完善而真我强大起来。

如此强大,即是孔圣人所告知仲由的“强大”。也即是《易》乾卦,《象》曰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的真义所在,更是有德识之人,尽善尽美力体珍惜、保持和追求的真我之道。

古语有曰:“日持三省,图精进。总见昨为今日非。”生活中,修者断不可因私而痛恨别人,痛恨别人其实就是痛苦自己。守一份平常、安静的心态,这才是修者学道应该如实做的事。常常清静,方能生出真智慧,习《清静经》是为个人修持、参悟大道奠定基石。

修者初入清静地,每晚睡前,静心一刻或是半时,时持而不限,身松自察,呼吸升降,坐卧皆可,徐除慢慢,自然调匀呼吸,呼吸能深、长、细、微,时心自也就随之安静。

此法自然而然,可使皮囊五脏得以自然平衡,正气能添。如每日坚持,随之而康健。

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老君曰:“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;大道无情,运行日月;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;吾不知其名,强名曰道。夫道者:有清有浊,有动有静;天清地浊,天动地静。男清女浊,男动女静。降本流末,而生万物。清者浊之源,动者静之基。人能常清静,天地悉皆归。夫人神好清,而心扰之;人心好静,而欲牵之。常能遣其欲,而心自静,澄其心而神自清。自然六欲不生,三毒消灭。所以不能者,为心未澄,欲未遣也。能遣之者,内观其心,心无其心;外观其形,形无其形;远观其物,物无其物。三者既悟,唯见于空;观空亦空,空无所空;所空既无,无无亦无;无无既无,湛然常寂;寂无所寂,欲岂能生?欲既不生,即是真静。真常应物,真常得性;常应常静,常清静矣。如此清静,渐入真道;既入真道,名为得道,虽名得道,实无所得;为化众生,名为得道;能悟之者,可传圣道。老君曰:上士无争,下士好争;上德不德,下德执德。执着之者,不明道德。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,唯有妄心。既有妄心,即惊其神;既惊其神,即着万物;既着万物,即生贪求;既生贪求,即是烦恼;烦恼妄想,忧苦身心;便遭浊辱,流浪生死,常沉苦海,永失真道。真常之道,悟者自得,得悟道者,常清静矣。”
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其中之意是“大道本来没有形体,但是能够生养天地间万物;大道本来没有情感,可是能够运转日月周流;大道本来没有名称,然而确实可以生发消长,养成天地间的万物。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什么,就依据天理的推测,起了一个定而不可移的名字,就叫作“道”。

这个包罗万象的“道”,无微不至,无所不合。也有纯洁,也有浑浊;也有动机,也有静意。天为清,地为浊;天为动,地为静。男为清,女为浊;男为动,女为静。事物遵循从本到末,而滋生万物。清是浊的起源,动是静的根基。人若是能够常清常静,那么天地的能量都会聚集到生命中来。

人的心神喜好清澈,但心会扰乱于它;人的内心喜好安静,但欲望会牵动引诱于它。如果能够时常将一切私欲杂念排除,心自能平静,心澄清净神也会澄清。生、死、耳、目、口、鼻六欲,自就不会生发,贪、嗔、痴三毒也就消灭于无踪了。

之所以不能做到这样的原因,是因为心中的杂念没有澄清,私欲没有除尽的缘故。如能够遣除掉这些欲望,达到清净的话,去观察自己的心,连自己的心,都会感觉没有了。你再往外看一切形体,这些形体也不是形体了。就是了望远处的物体,远处的物体,也不是什么物体了。

如能够这样的话,看到虚无的天空,也是场虚幻,甚至连这个虚幻,都能看破以及看空的话;就是一切都无有了;既然知道一切都无有了,心性之中还有什么可以存在呢?!心性的彻底静止,便达到连想要静止的心,都没有的境界之时,欲望怎么能够横生出来呢?!既然能够达到贪念与欲望,完全不生之时,那就是达到了真静的境界了。

用这不变的道理,来应对万事万物,便能得万物的性理。经常应对则经常获得清静,长久的处于清静之境。既然能有如此的清静,自就可以渐渐步入真道了。虽然得入真道的门径,只是称呼为得大道。只为教化众生,才成为得的大道。还必须普化有情,同登彼岸,方可称为得道。能悟透了这个道理之人,才可以传布圣人的心法大道。

上上的贤人,因深明大义,所以没有什么争贪。下下的愚人,因执着己见,不察情理,总是好起争贪。上上有德的人,行了有功于世、有恩于人的事还不以为是德。下下无德的人,有心种德,做一点有德的事,便要自持有德了。因他不明道德的真义,所以执着于德。

众生之所以不能得到真道的原因,是因为他们心存妄念。一旦有了妄念,就会惊扰心神;心神不宁,就会执着于外物;执着于外物,就会产生贪求与欲望;一旦产生贪求和欲望,就会带来烦恼;烦恼和妄想会让身心陷入忧苦之中;于是,他们就会遭受污浊和屈辱,流浪于生死之间,常常沉沦在苦海中,永远失去了真道。然而,那真正恒常不变的道理,能够领悟的人自然会得到。那些得到并领悟真道的人,将会永远处于清静无为的状态。”

石中明悟《清静经》,自在太虚静地祝愿世人能“真心清静道为宗”,发心向善,以经戒为德师,以万物自然为德师,以贤人君子为德师,以人之善长为德师,以证“清静无上之大道”为终生之索愿。

话说,广陵府曾有个书生姓赵名旭,为人耿直方正,又是介相貌堂堂,喜好道家清静无为生活的人。

他在远离尘嚣,那幽静之外盖了一居所,身边只有两个仆人服侍,打理日常。

有一天夜里,赵旭梦见一名美丽不可方物的女子,身着青衣,在窗外对他笑来。

他醒来时,感觉很是奇怪。自就祈祷合什说道:“究竟是何方神仙入梦来!?愿得再一睹仙姿。”

这天半夜时分,窗外果然有一女子,以巧笑嫣然之声,对他说道:“我乃是上界的一女仙,因观你平时积累了德行,清高且闲雅,有幸能与你在于梦中相识。”

赵旭于梦中听闻其言后,又惊又喜,整理了一下衣裳,站起身来说道:“襄王有梦,梦中与巫山神女幽会,萧史与弄玉有约,今天我得梦中与女仙相会,才知道皆是真的,古人诚不欺我!”于是,他便醒了,自就起身来,把灯烛点亮了,打开房门迎接仙女进屋中。

门才打开,忽然,满室清香溢,一个十五六岁样的女子,容貌秀丽,衣袂飘飘,掀开了门帘,缓缓步入。

赵旭当即是拜了又拜。女子笑说道:“我是个天上的青童,久居于天宫,常生出有世俗之念,玉皇大帝罚我来到这人间,随心意婚配个郎君,因觉你品性高雅,又有清静无为之心,当是个深志寻道者,所以愿意托付终身于你。”

赵旭闻言,请仙女桌前坐下,说道:“我只不过是这天地间一蜉蝣,白驹过隙之生者,在此世间能有片刻喘息罢了!没想到仙子能屈尊下界来度化于我,岂敢妄想有甚世俗之非念!?”

那青童闻言说道:“你却是个与道家有缘人,当可能成了仙家,且你之名字,已列入了仙册中。不必妄自菲薄,我钟情于你,彼此珍惜相守便是。”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于是,二人秉烛夜谈起来,所谈所论有《玉皇经》《内经经》所载之事。真是相谈甚欢,真就相见恨晚。

三更夜深,赵旭这清静地的家里,很是清简单陋,一张可供二人休息的象样床铺都没有,青童却是不曾嫌弃,自就施法布置了出来。

一时房内云雾缭绕,顿饭功夫,云雾散开,但只见房间内摆设多出了许多奇珍异宝,桌案书椅,皆是赵旭从没见过之物,二人相依偎,早已视对方为伉俪情深,久别得见之人,自然而然携手入了内房去。

鸡鸣五更,忽然听到窗外一个女子声音喊道“青夫人”,赵旭惊诧地问身边躺着的青童“是谁在唤娘子吗!?”

青童回道:“那是我在天上的一姊妹,你不要答应声来,我自遣她回去便是。”

屋外的女子久呼无人应,便是敲响窗棂,且是唱道:“月露飘飘星汉斜,独行窈窕浮云车。仙郎独邀青童来,结情罗帐心生莲。……”

女仙所唱歌词很是的柔长暖意,赵旭却只闻记下了两韵,而那女仙尤自在窗外唱个不停。

赵旭对青童说道:“青童,可以请她进来吗!?若是一直如此,非是我等为人处世之道理”

青童回答:“郎君别管她,这女子多言得很,我怕她回去泄露了我们的事。”

赵旭闻言说道:“不妨事的呀!”于是,他便起身去迎接那仙女。

门一打开,只见一仙女飘在门前空中,距地一丈左右,其身边竟还有六七个侍女,她立在一雕有九明蟠龙花纹的伞盖下。

仙女头上戴着金精舞凤之冠,长长的衣裙不知为何织物,在风中摇曳生姿。

赵旭执礼拜了她两次,她才从空中降下,落地便道:“我乃是嫦娥仙子,听说你与青童私相私会在此,特来捉她这个从天宫中逃跑的来了!”说着就要进入房间去。

青童却是走了出来,不悦说道:“哎呀!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的!?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