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中将《道德经》观想参详了无数遍,每一次皆是收获满满,不得不钦佩太上大哲智慧,圣人大德贤明。
然他并未就此起身离了这太虚净地,而是睁眼瞬时,观向虚无深处,在那一片幽静虚无之外,便是寰宇天下所在时空,那红尘世道一切,如影似画地尽皆显现于他的意识海中。
但见天下云云总总仍旧,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,却是旧时相识成过往,未来可期不可见。一切都是在天道法则中各自运行不坠。
石中于瞬间心灵感应,意识海中另一部奇书浮显而现。他本是天道修习有成之士,自然而然醒悟了下一步自应该的行道去处,即是又自闭目冥想,盘坐在大石头上一动不动,观想参详起《素书》来。
世间万维,智联网络某度之中,有关于《素书》的全文和释意,石中一个由现时而出,游历于史时时空的天道修行者,只需要意识流一展,自就沉浸入了那片知识海洋中。
《素书》类似于语录体,而“素”的意思为“朴素、简单”。也就是说,功成名就的大原则,无非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而已!只是难在实践,须依据具体情况,随机应变。
相传《素书》乃为秦末之时的黄石公所作。民间常视此书为一部奇书、天书。
而《素书》以道家思想为宗旨,集儒、法、兵的思想于一体,其所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,同时以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。
《素书》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。是认识事物,对应事物、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。
传说黄石公圯桥三试张良,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。张良凭借此书,助刘邦夺定江山。
《黄石公素书》原始章曰:“夫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五者,一体也。
道者,人之所蹈,使万物不知其所由。德者,人之所得,使万物各得其所欲。仁者,人之所亲,有慈慧恻隐之心,以遂其生存。(生存一作:生成)义者,人之所宜,赏善罚恶,以立功立事。礼者,人之所履,夙兴夜寐,以成人伦之序。
夫欲为人之本,不可无一焉。
贤人君子,明于盛衰之道,通乎成败之数,审乎治乱之势,达乎去就之理。
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。若时至而行,则能极人臣之位;得机而动,则能成绝代之功。如其不遇,没身而已。是以其道足高,而名重于后代。”
正道章曰:“德足以怀远,信足以一异,义足以得众,才足以鉴古,明足以照下,此人之俊也。
行足以为仪表,智足以决嫌疑,信可以使守约,廉可以使分财,此人之豪也。
守职而不废,处义而不回,见嫌而不苟免,见利而不苟得,此人之杰也。”
求人之志章曰:“绝嗜禁欲,所以除累;抑非损恶,所以禳过;贬酒阙色,所以无污;避嫌远疑,所以不误;博学切问,所以广知;高行微言,所以修身;恭俭谦约,所以自守;深计远虑,所以不穷;亲仁友直,所以扶颠;近恕笃行,所以接人;任材使能,所以济物;殚恶斥谗,所以止乱;推古验今,所以不惑;先揆后度,所以应卒。设变致权,所以解结;括囊顺会,所以无咎;橛橛梗梗,所以立功;孜孜淑淑,所以保终。”
本德宗道章曰:“夫志心笃行之术,长莫长于博谋,安莫安于忍辱;先莫先于修德,乐莫乐于好善;神莫神于至诚,明莫明于体物;吉莫吉于知足,苦莫苦于多愿;悲莫悲于精散,病莫病于无常;短莫短于苟得,幽莫幽于贪鄙;孤莫孤于自恃,危莫危于任疑,败莫败于多私。”
遵义章曰:“以明示下者暗,有过不知者蔽,迷而不返者惑,以言取怨者祸,令与心乖者废,后令缪前者毁。怒而无威者犯,好众辱人者殃;戮辱所任者危,慢其所敬者凶。
貌合心离者孤,亲谗远忠者亡。
近色远贤者昏,女谒公行者乱,私人以官者浮,凌下取胜者侵,名不胜实者耗。
略己而责人者不治,自厚而薄人者弃废,以过弃功者损,群下外异者沦,既用不任者疏,行赏吝色者沮,多许少与者怨,既迎而拒者乖。
薄施厚望者不报,贵而忘贱者不久,念旧恶而弃新功者凶,用人不得天者殆,强用人者不畜。为人择官者乱,失其所强者弱,决策于不仁者险,阴计外泄者败,厚敛薄施者凋。战士贫游士富者衰。货赂公行者昧。
闻善忽略,记过不忘者暴。所任不可信,所信不可任者浊,牧人以德者集,绳人以刑者散。小功不赏,则大功不立;小怨不赦,则大怨必生。赏不服人,罚不甘心者叛。赏及无功,罚及无罪者酷。听谗而美,闻谏而仇者亡。
能有其有者安,贪人之有者残。”
安礼章曰:“怨在不舍小过,患在不预定谋;福在积善,祸在积恶;饥在贱农,寒在堕织;安在得人,危在失上;富在迎来,贫在弃时。
上无常躁,下多疑心;轻上生罪,侮下无亲;近臣不重,远臣轻之;自疑不信人,自信不疑人;枉士无正友,曲上无直下;危国无贤人,乱政无善人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爱人深者求贤急,乐得贤者养人厚;国将霸者士皆归,邦将亡者贤先避;地薄者大物不产,水浅者大鱼不游;树秃者大禽不栖,林疏者大兽不居;山峭者崩,泽满者溢。弃玉取石者盲,羊质虎皮者辱;衣不举领者倒,走不视地者颠;柱弱者屋坏,辅弱者国倾;足寒伤心,人怨伤国;山将崩者,下先隳;国将衰者,人先弊;根枯枝朽,人困国残;与覆车同轨者倾,与亡国同事者灭。见已往,慎将来;恶其迹者,预避之。”
《素书》有曰:“地薄者大物不产,水浅者大鱼不游,看完令人深思
畏危者安,畏亡者存。夫人之所行,有道则吉,无道则凶。
吉者,百福所归;凶者,百祸所攻;非其神圣,自然所钟。
务善策者,无恶事;无远虑者,有近忧。重可使守固,不可使临阵。贪可使攻取,不可使分阵。廉可使守主,不可使应机。五者各随其材而用之。
同志相得,同仁相忧,同恶相党,同爱相求,同美相妒,同智相谋,同贵相害,同利相忌,同声相应,同气相感,同类相依,同义相亲,同难相济,同道相成,同艺相规,同巧相胜。此乃数之所得,不可与理违。
释己以教人者逆,正己而化人者顺。逆者难从,顺者易行;难从则乱,易行则理。
详体而行,理身、理家、理国可也。”
《素书》所曰,用大白话来说,其中之意是:“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,这五种事物与品性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。
所谓的道,就是人们所必须遵循的规律,然而普通民众又无法懂得和掌握他们所遵循的这些规律。
所谓的德,就是人们从大道那里获取的天性与本能,德可以使他们能够获取各自的需求。所谓的仁,就是人们彼此相亲相爱的品德,使人人都具有仁慈、同情之心,以保证万物能够顺利生长。
所谓的义,就是人们所应该做到的合宜言行,奖励善良的人与事,惩罚罪恶的人与事,以此来建功立业。所谓的礼,就是人们所应该遵循的礼仪制度,人们应该夙兴夜寐,非常勤奋地维护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秩序。一个人要想修养好做人的基本素质,而道、德、仁、义、礼这五项基本准则,是缺一不可的!
贤明的人和有德行的君子,都明白世间万物兴盛、衰败的道理,通晓事业成功、失败的规律,知道社会太平、纷乱的局势,懂得把握进退的尺度。
所以,当时机还未到之时,应当懂得潜伏、默守正道,等待真正的时机来临。
如果时机到来了,就有可能位极人臣;如果根据时机而有所行动,就能够建立丰功伟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