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
91言情>盗墓:开局山出家成道士 > 第313章 回礼(第2页)

第313章 回礼(第2页)

李靖进一步解析……

“由于他是代表荆州方面发言,在他名下签署的任何文件都会得到广泛认可。

所以,一旦达成‘停战协定’,不仅能够平息兵戈也提前化解了关羽的攻势,结束目前混乱的局面。

这也是东吴仅存的机会。”

这些话让曹操与陈平互相看着对方,一个眼神交流后两人更加坚定信心。

显然作为使者,他们意识到这一点——他的决定代表着整个荆州乃至关羽与关麟本人的意见。

尽管协议可能会在未来破裂或单方面撕毁,像孙刘联盟那样走向终结;但在此期间,任何违反同盟精神的行为都将遭受严重的负面影响和声誉损失。

因此“协议”

的签订与否,确实影响甚重。

同时东吴试图通过家族亲情关系利用诸葛远达成目的。

显然从他们那迫切的眼神中看得出来,这份‘协议’不仅仅对于东吴是至关重要的,对于整个北方,对于曹操也同样期盼不已。

曹操踱步思考这几个字“三方休战”

,步伐愈急愈加深沉,目光凝重地望着李靖问及最关键问题……

“那这诸葛远,他最终做出了决定吗?”

“暂时还未,他说还在考量。”

面对这个问题,李靖显得不紧不慢。

这时,贾诩插入话题,“这事不是随便考虑一下就能明白的问题。”

轻轻摇了摇头继续说道:“选择一边是忠诚与道义,另一边则是对父母的责任。

鱼与熊掌不能兼得,孟子说舍生取义,究竟哪个是生?哪个是义呢?诸葛远毕竟年轻,能不能分清利弊做出合适的选择还难说。”

这既是分析亦是对曹操的提醒。

曹操冷哼,“没有时间揣摩他的心思。”

随后吩咐道:

“传来诸葛远今日我定要知道他的决定!

我要立刻得知:他到底要什么,怎么选?!”

都城许昌,驿馆之内。

此时的诸葛远处于两难境地,整整五个日夜的煎熬,他仍在犹豫是否遵从忠义或尽为人子女之情。
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如果屈从东吴要求签停战条约(实际是延缓战争),他必然沦为荆州人心所向之外的一个罪犯。

若否,那么他该如何对待父亲可能面临的危机?能否忍心见到生父一家人惨遭不幸?

诸葛恪从未见过自己的亲弟弟诸葛亮的父亲。

因此他对诸葛瑾的父情越是纠结,心里愈发痛苦复杂。

遵道义还是守孝心?是选择做叛徒成为大家厌恶的对象;还是坚守家庭不顾一切?

这几天内,他一直在挣扎中度过……最后竟来到了此处站在父亲驻留之所的

那是一幅深印脑海的画面,发生在主人公九岁那年。

这位名叫周文的男孩,在小小年纪便已博览群书,过目不忘,对古典文献有颇多见解。

他时常与父亲探讨学问,那一天讨论的是关于《诗经》中的一段篇章:“呦呦鹿鸣,食野之苹。”

父子间的对话,涉及忠义、孝道、以及从《诗经·小雅》到古代祭祀仪式的内容,引发了周文对祭祀背后深刻意义的兴趣。

在家庭祭祀,是对先人的尊敬;国家祭祀则是表达对统治者和自然规律的敬畏。

而在学府中的祭祀,更多是为了铭记先贤及表达对师长的敬重。

父子二人的探讨使得双方更加钦佩彼此的知识,但父亲为了提醒儿子避免自满,抛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:“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”

尽管周文当即给出许多回答,如家族荣誉、孝顺父母和为朝廷服务等,然而父亲并没有认同这些答案。

他只是建议儿子细细思考。

面对如此抽象的哲学难题,九岁的周文一时无措。

经过几日深思后,周父给周文带来了他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独特看法:生命的真谛在于活出真实自我,而不是仅仅作为家庭荣耀或者国家责任的存在。

人应该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成长。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

最新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