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重开科举?”
“老三,咱为什么于洪武六年停了科举,你不会不知道吧?”
闻言,朱元璋直接摇了摇头道。
“满腹经纶,但大多都是书呆子,又如何能为国分忧?”
朱棡并未开口,反而是朱标抬起头道。
“没错,老的太老,年轻的太过于年轻。”
“而且终其一生,都在钻研学问,即便是能高中,也无行政辅国之才。”
“整日之乎者也,咱听了更烦心,便是停了科举,重新启用举荐制。”
朱元璋点了点头。
“不全是吧?”
“更多的是因为北方学子无人上榜吧?”
朱棡倒是瞥向朱元璋道。
“嗯。”
朱元璋微微一愣,点头轻叹道:“也有这其中的原因。”
洪武三年,朱元璋下诏科举,次年又采取特别措施来强化科举取士。
然而,在经过三年取士的实践之后,朱元璋现科举选拔的人才与自己之前的期望值有相当大的差距。
因为,进士及第者多为满腹锦纶的后生少年。
又或者,就是终其一生,刻苦读书,为的就是求一份功名的中年仕子。
也就是书读的挺多,腹中满是经典,但自身能力不足,又如何能胜任朝廷重任?
成为造福一方的父母官?
当然,还有一点,那便是南方高中之仕子,过于北方。
这也让朱元璋震怒,难不成大明的天下,只有半壁江山?
可北方深受战乱之苦,根本与南方无法相提并论,这也是事实。
毕竟比起北方,南方始终要富庶一些,而在北方百姓还在为吃食奔波时。
南方的读书人,已经开始重修书卷,为考取功名做准备。
所以这便是铁打的事实。
那为了防止北方学子不满,朱元璋便是直接掀了桌子。
既然不能让南北都满意,那就都别满意了,停科举,任举荐,复旧制。
而对外,朱元璋也不能寒了天下学子的心。
便是称,今有司所取多后生少年,观其文词,若可与有为,及试用之,能以所学措诸行事者甚寡。
朕以实心求贤,而天下以虚文应联,非朕责实求贤之意也。
这便是朱元璋的原话,也就是他们没有能力胜任行政事务,所以暂停科举。
但值得一提的便是,朱元璋的意思,是停科举,可不是废科举。
这就是朱元璋希望通过恢复荐举制度,改变士风,不会重蹈覆唐、宋科举专重文词的覆辙。
当然,朱元璋也没有将科举取士的大门关死,也是为以后重开科举留有余地。
只是时机未到,不可操之过急。
“所以,爹啊,该为科举做准备了。”
朱棡笑了笑,便是开口道。
“什么意思?”
朱元璋没有明白朱棡的意思,便是皱眉问道。
“为日后大明的科举,奠定基础,以求有用之仕,报效大明。”
朱棡想都没想道。
“说说你的意思。”
闻言,朱元璋摆了摆手。
“爹,孩儿真心问您一句!”
“您觉得,这天下,真的可以有千秋万代的王朝么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