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
那个“信”字,说的莫非就是这封只有十个字的信?
正惊愕间,廖华与驿馆送信的人一同进来了,那人当即就要给宋澜行礼,被宋澜摆了摆手作罢。
宋澜问:“是谁让你送这封信来的?”
那人答:“回陛下,是钱塘空山别院的两位先生,一位姓唐,另一位姓赵。前几日三生观有一封送到钱塘的书信,当时便是小人将书信送到空山别院的,那位唐先生看过信以后立即提笔写了回信,这才让小人送了过来。”
那多半是上玄真人预感自己大限将至,所以给唐枕书和赵旌眠去了信,而他临终之前苦苦在等的,多半就是这封回信。
宋澜点点头,又问:“两位先生让你送这封信的时候,可有说过什么?”
“那位唐先生倒是没说什么,但那位赵先生给了小人两锭银子,让小人务必快马加鞭送过来,还感慨了一番,说不知道能不能赶得上。”
哪里还能赶得上呢?
苦等这封信的老者,至死都不曾瞑目。
宋澜心里一阵落寞,沉默了一会儿便让廖华带人出去了,屋里一时又只剩下宋澜和梅砚。
宋澜捏着手里那封信,一时竟觉得指尖都有些发颤,像是自言自语地说:“也不知道皇爷爷与两位外祖究竟有怎样的过往,他们又是怎样的故人。”
梅砚也叹了口气,说:“大约不会是多么愉快的过往。”
这话有理有据,若是他们当初的过往能够称的上“愉悦”这两个字,唐枕书和赵旌眠就不会誓死不回盛京城,上玄真人更不会到死都在等这封信。
而那些所谓的往事,又怎么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?
好在,说书先生还未老,风雨飘摇的往事,终究还是有被人知晓的可能。
宋澜捏着手里那封信,忽然就想起了上玄真人从前总爱念叨的一句话:大道如青天,我独不得出。
唐枕书的回信是:大道如青天,何处不能出。
宋澜忽地叹了声,说:“皇爷爷若是能看到这句话,大概能瞑目了。”
这是一句宽慰的话,那些往事,不只是唐枕书和赵旌眠放下了,他们也在劝上玄真人放下,可惜啊。
可惜他没看到,钱塘江水难跋涉,盛京城外山峦阻隔,暑热的天气绊住了送信人的马,生生错过了这半日光景。
还是那句话,有些遗憾,至死难平。
梅砚伸手拍了拍宋澜的肩,语气温柔和缓,轻声道:“青冥,将这封信拿去上玄真人的灵前烧了吧,若是他泉下有知,也能放下这一世了,来路光明,何处不能出?”
宋澜点头应下,起身就要去烧那信,走到门口的时候却又顿住了脚。
他回头看向梅砚,一双锐利上扬的眼睛少了些许锋芒,侧脸沐在昏黄的灯烛之下,桀骜偏执的帝王少见地露出些柔和来。
他说:“少傅,你说若是皇爷爷泉下有知,会不会祈愿人有来世?”
梅砚的嘴角轻轻抿起来,重丧之日,第一次露出浅浅的笑来,他的话总是能让人思考很久,说的是:“今生坦荡顺遂,才会祈愿来世一如今生。”
宋澜一怔,过了很久才点头,末了说:“有理,那朕还是要祈愿五百辈子的来世。”
这一夜,上玄真人灵前的那封信燃了很久,薄如蝉翼的一张纸就像是被历史镀上一层厚重金箔,任凭火焰吞噬,径自难以消磨。又像是读信的人读得慢,分明只有翻来覆去的十个字,却硬是要从中咀嚼出过往的几十年才肯罢休。
直到天快亮的时候,信纸终于燃尽了,而窗外却下起雨来。
这是一场许久未见的瓢泼大雨。
雨水肆无忌惮地洗刷这一座空山,夏意深沉的花木禁不住这样的风雨飘摇,只能一一告了饶,落叶满空山,零落成尘泥。到最后,就只剩下满山虚无缥缈,和不止不休的雷霆雨声。
宋南曛倚着窗棂听雨声,喃喃说:“像是谁在哭似的。”
宋澜一行人在三生观逗留了足足三天,等到上玄真人出灵之日,雨也终于停了,这场雨过后,人间由热转凉,彻底走入了秋天。
宋澜站在三生观前的石阶上,思绪翻飞,不由地想起了天顺十八年的那个风雪天。
他跪在这里的时候虽艰难,却总有个盼头,知道三生观里有他的皇爷爷,而如今确实是什么都没有了。
清亮亮的,真是干净啊。
不多时,怀王从三生观里出来,朝着宋澜施了一礼,道:“陛下,都已经安顿好了,那几个小道士还愿意留在三生观,老臣也未做强求。”
宋澜点点头:“由他们去吧。”
怀王又道:“陛下在此地耽搁时日已久,国事为重,依老臣之见,陛下该回宫了。”
宋澜亦未做推拒,他出宫已经三日有余,朝堂上恐怕又有一堆政务等着自己去处理,如今孟颜渊虽仍在告假,但许多事情还是不能假手于人。
当天下午,宋澜一行人就启程回了宫,来的时候零零散散,回去的时候倒显得有些浩浩荡荡,毕竟宫里的马车、怀王府的马车以及尚书府的马车凑在一起的场面还真不可多见。
一直以为人活一遭是如梦一场,可直到此时此刻,宋澜等人才生出了一种新的想法:其实人死一次,才是如梦一场。
因为大梦初醒时,故人已经不在这尘世。
宋澜回宫以后就让人拟了旨,将上玄真人已故的消息遍告天下。
讣告一发,整个盛京城就像是炸了锅一样,百姓们几乎不受控地跑到三生观山下祭拜,更有年老的长者痛哭不已,一时之间哀言万千,竟有万人空巷之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