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是张氏多少有些不好意思,觉得占了二叔一家便宜。
“怎么好意思让弟妹盖新房呢?我和你们大哥早就商量好了,再在村里买块空地建座小院。”
听张氏这么说,陈氏立马装作不高兴的模样,佯装生气道:
“大哥大嫂这样做,可就不把我和孩子爹当一家人了!虽然咱分家了,但分家不分人,平日里住在一起也热闹,娘!你说是不是这个理?!”
陈氏本想找个人帮着说话,没想到老周氏谁也不站。
“这事啊,你们自己商量就成,老婆子我老咯……”
心知自己也没几年活头,老周氏现在只想安稳的过上几天清闲日子,至于孩子们的事,就让她们自己做主去吧。
最后,陈氏宋二河还是拗不过大哥大嫂一家。
春耕结束后,前山村再次恢复热闹景象,不同的是,这次还多了宋大河宋二河两家一块盖新房。
由于宋应知的亲事迫在眉睫,新房的工期比较赶,为此,宋大河直接花钱去县城请了一批专业工匠回来,又去定制了一套现成家具。
一群人加班加点,花了四个月时间将房子竣工。
族学也在一个月前就建好,为了能让村里的孩子早点上私塾,建好的第二天,宋应知就去县城找了教书先生回来。
有了村子里捐的银子,族田从一开始的八十亩变成一百六十亩,看似很多,但四成得粮食卖完也只挣八十多两银子。
雇佣一个教书先生一年就是二十两,剩下的六十两买书和纸墨笔砚等,基本不会有剩。
距离秋收还有两三个月,这样一来,第一批孩子是没有书的。
好在,宋应明带着商队出去一次后,从外面进了一批书回来。
西南之地多山路,路不好走,成本费用就高,所以鹤州这个地方的书都远比外面的贵。
宋应明此举,不仅给自己省了一大笔钱,还因此在族中地位又涨了几分。
房子建好后,张氏又开始忙活起宋应知的婚事。
此时已是七月盛夏,宋应知满打满十九岁,在古代,算是真正老男人了!
王氏与宋应知同岁,更是遭受村民的不少流言蜚语!
有传宋家一朝改换门庭,嫌弃王氏配不上的、也有劝王氏早点另择良人的。
若不是宋家多次传消息过去,王家那边早就沉不住气。
好在如今终于尘埃落定。
当年两家定亲时,老周氏已经给过聘礼。
但一来宋家这些年条件逐渐变好,二来耽误人家姑娘这么久,三来,宋应知也想给王氏一个像样的婚礼,弥补前世的遗憾。
于是一家人仔细商量过后,又添了一批聘礼过去,宋王两家细细商量后,最终将婚事定在中秋节。
间隔只有一个多月,不会太久也不会太赶,宋应知对这个时间很满意。
确定好婚期后,整个宋家开始忙得不可开交。
张氏和陈氏整日凑在一起,商量着婚礼的各项事宜,从喜宴的菜品到婚房的布置,事无巨细,每一件事都要精心安排。
然而,还是那句老话,天有不测风云,计划远远赶不上变化。
喜欢种田不成,只好科举家请大家收藏:dududu种田不成,只好科举家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。